查看原文
其他

【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⑫】洪琴:小汤圆扬名大上海

黄山日报
2024-08-28

核心提示



歙县霞坑镇洪琴村,古之大村。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入,杭徽公路和徽杭高速相继开通带来的交通便利,很多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创业。一个600余户村民的村子,有近400人在上海从事与汤圆有关的职业,每年从上海赚回几千万元……小小的汤圆,成为洪琴村民在上海的一张名片。




1


吃苦耐劳的“汤圆一代”



上世纪80年代以前,洪琴村主要农业经济收入以茶桑为主,辅以水稻、油菜等粮油作物。进城打工,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洪琴人的主要选择。吴岭峰是洪琴村最早到上海卖汤圆的村民之一。1997年,他跟几位同乡一起,带着艳羡的眼光来到大上海。因为没有什么手艺,一开始只能在一家小吃店干些杂活儿。干着干着,灵光的他发现上海人特别爱吃汤圆。



吴岭峰想,汤圆店面积不需要大、投资也不多、手艺也不难,何尝不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? 1998年,在一家菜市场的旁边,吴岭峰的黄山汤圆店诞生。吴岭峰的身上具有徽商的两大特点,一是能吃苦,二是脑子灵。靠着一点一滴的摸索,吴林峰的汤圆品类越来越多:不仅有芝麻、豆沙、枣皮、花生等甜口味的馅儿,还有鲜肉、荠菜、青菜等咸口味的馅儿,征服了很多附近新老市民的胃。



靠着辛苦的坚守,诚信的经营,独特的风味,吴岭峰的汤圆店越开越大,还雇了10多个员工,月营业额近百万元。在他的带领下,村民带亲戚,亲戚带亲戚,一批又一批的洪琴人来到上海卖汤圆,从原来的小小夫妻店,到现在颇具规模的大餐饮店,黄山汤圆在上海的早点市场站稳脚跟,打响品牌。吴岭峰的口碑和匠心精神也多次被上海当地媒体报道,在圈内小有名气。



上世纪90年代来上海的还有方金义,目前已在上海开有两家汤圆店。从当初的一个人,到后来夫妻二人,再到到现在和女儿、女婿、儿子全家五口人,把汤圆买卖做得风生水起。“老店离农贸市场只有50米,开了20多年。新店开了两年多。”方金义的店淡旺季特点十分明显。他说,汤圆是冬天的食物,夏天是个淡季。因此一家人干脆在7、8月份给自己放“年假”,回老家洪琴休息两个月。




2


青出于蓝的“汤圆二代”


在上海,父辈的汤圆基业催生了很多“汤圆二代”,他们子(女)承父(母)业,继续从事着这辛苦却收获多多的行当。



80后冯蓉芝是“汤圆二代”的佼佼者。她2007年来到上海,刚满18岁,跟着爸妈做汤圆,一转眼已经做了10多年。冯蓉芝说,汤圆是上海人公认的特色美食。她家的汤圆在当地口碑很好,曾在上海电视台露脸,照这个势头,打算过两年再开个大店。



今年31岁的汪文卿,跟父亲做了15年汤圆。如今他一家6人都在上海卖汤圆。汪文卿不仅在手艺上努力赶超了父母,在经营理念上,也不断寻求多元和创新。


“原本店里专门做汤圆、卖汤圆。前几年周边快餐业兴起,尤其是休宁的菜饭骨头汤,很多老乡都干得风生水起。于是我跟父亲商量多样化经营。汤圆店还是汤圆店,主打是汤圆,兼做中餐、晚餐,夜宵也搞起来。这样提升了营业额,回头客也多了。”

——汪文卿



方金义的儿子方鑫宇,毕业后也跟着姐姐、姐夫和父亲一起来到上海卖汤圆。原本由于父亲年纪大,体力有限,早上4点多就要起床做汤圆,夜宵生意顾不上。方鑫宇就跟姐夫一起将夜宵的生意顶了下来。针对白领阶层加班晚的特点,推出了他们喜爱的夜宵新品,将门店的营业时间推迟到晚上12点。而且在新店装修上,也根据年轻人的特点,提出了很多现代简约风格的装修理念。这个刚来上海时跟着父亲后面转的“小萝卜头”,如今已是店里独当一面的“老总”。父亲方金义看在眼里,心中甚感欣慰。 






3


心念故土的“汤圆游子”


小小汤圆,富了村民。游子在外,心念家乡。



“树高千丈,落叶归根,老了肯定是要回家的。”吴岭峰说,由于父亲已经过世,为了方便照顾,他已把母亲接到了上海。但是家乡情深,有空还是会回老家洪琴,看看那里的亲人,看看家乡的山和水,走得再远,离得再久,家乡总是最惦记的。


“父辈们有他们的情感,我们有我们的思想。”汪文卿说,在上海卖汤圆的歙县人建起了微信群,互相交流业务,学习经验。过年回家,也会一起聚聚,就像童年的时候一样。只是小时候拼的是学习成绩,现在拼的是经营业绩,但亲情和乡情越来越浓。



在外卖汤圆的村民,靠着一碗碗小汤圆积累起财富,赚的是辛苦钱,但他们没有忘记家乡,只要村里有什么公益事业需要筹款,他们都会义不容辞。


“村民在外赚了钱,家家户户买了车,去年过年我们村里从外地回来的私家车达240多辆,停车难成为乡村发展的新问题。“洪琴村党总支书记汪学卫在采访中告诉记者,近几年洪琴村先后修建了5个大停车场,最大化满足村民新需求,也让常年在外打工的游子回家有更多的归属感、幸福感。“2017年村里通过‘一事一议’对村中广场道路硬化,除了政府拨款,还需要自筹7万多。没想到才通知了13户,就‘轻而易举’地把钱给筹齐了,说明在外的洪琴人心中都有一颗反哺家乡的心。”


汪学卫还说,由于青壮劳力大量外出,村中留守老人多,为了方便他们下田下地,在上海的村民还自发筹款修建了生产便道,受到村民好评。与此同时,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,倡导健康生活方式,春节期间,回乡的“汤圆哥”“汤圆妹”,还自发出钱出力举办洪琴村春节联欢晚会,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,增进村民间的感情,树立了良好的乡风文明。 


瓜子铺语录



如今的“汤圆村”,不只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,在屯溪、歙县买房的大有人在,有些村民还在上海买下了房产。在洪琴,歙县农商行还专门设了一个分理处。据介绍,每年春节期间,返乡回来办理存款储蓄的额度能达到8000万元。小小的汤圆,富足了一个村。


  - end -  



题字:姬臣

策划 :瓜子铺工作室

文字:程向阳 冯劼 樊成柱

制作: 程瀚星

部分图视由冯蓉芝提供

图文征集: 1172522531@qq.com

联系方式: 18055959822(微信同步)


联 系 我 们



值班编辑:胡晓苗   责任编辑:程向阳二审:徐海生   终审:项其敏

推荐阅读

【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⑪】狮石:弹一曲红绿融合乡村振兴新曲

【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⑩】朱村:打造屯溪特色农业新高地

【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⑨】五里村的桃子熟了

【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⑧】柘岱村:酸酸甜甜杨梅季

【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⑦】一见“粽”情石人村

【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⑥】绵潭:万山枇杷如金黄

【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⑤】石迹:白鹇之乡出好茶

【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④】碣石:红色沃土 绿色希望

【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③】大谷运:山高水美有好茶

【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② 】新明:猴魁小镇 名茶富乡

【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① 】新华:千顷翠竹富一方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黄山日报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